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01/16中国新闻网
上官云
手机查看
原标题:“读屏时代”来了,你还会经常翻翻纸质书吗?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常常被人们拿来说明读好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读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
随着数字阅读的兴起,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曾一度遭遇新型阅读方式的强大挑战;而短视频平台等的兴起,也在相当程度上分走了人们的业余时间:《2019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
因此,有不少人感叹,“读屏时代”来了,你还会经常翻翻纸质书吗?
被短视频、直播“挤占”的业余生活
说到读纸质书,90后黄芸回忆了一下,上次翻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名著纸质书,还是两年前。
“看经典著作最频繁时是高中和大学,工作后只看过两次《红楼梦》。”目前黄芸每天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大概40分钟,“经管类、小说类讲故事的偏多。严肃文学确实有所减少。”
在这40分钟的阅读时间里,还有一部分是花在了读电子书上。尤其近两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火爆,她的业余时间迅速被占据,“我会刷抖音,也会看B站。”
“我也喜欢看直播,比如李子柒,画面很唯美,看着既是享受又很解压。”黄芸解释,但视频一刷起来,很快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
从早些年的MP4等,到后来的电子书阅读器,再到现在的手机,她真实感受到,读屏时间越来越来长,“纸质书还是会看,但尤其是经典著作,确实翻得少了。”
刷微博、追剧……读书不再是业余唯一选择?
和黄芸一样,在某企业工作的刘晨花在“读屏”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只不过,主要是刷微博、追剧。
“工作一天总会觉得很疲惫,就想看点视频能让自己心情迅速放松下来,例如喜剧片或电影。”她承认,纸书尤其是经典著作看得少了,转为关注育儿书和绘本。
更多时候,她会选择看电子书,把通勤路上的时间利用起来,平时也仍然尽可能留出一部分时间给纸书,“我买到了新版的《名利场》,看完影视剧后,就想看看原著。”
“我的阅读习惯不太好,爱阅读的人也还是会买纸质书。我有个朋友,看完电子书后,也会专门买纸质书收藏。”刘晨认为,不管是不是读屏时代,真正爱看书的人总都会看。
对“读屏”,或许无须过于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读屏”确实占据了人们不少休闲时间,但爱书的人仍然在读书。
而且,日前公布的《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比上升14.4%,码洋规模达1022.7亿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仍然有许多人愿意为纸质书买单。
“相对于看书,短视频、直播能带来比较直接的视觉感官刺激,可能更容易令人接受和‘上瘾’。 ”冯小慧也发现,身边愿意读屏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地铁上能看到大家在看手机,不能说没有在读电子书,但我看到的是刷视频的更多。”
但冯小慧觉得,不用对“读屏”太紧张,主要看读得是什么内容,“好内容还是有吸引力,从纸质书到阅读器或各种屏幕,实际是一个阅读载体的转化,就看怎么去利用。”
在她看来,纸书自然有自己的无可替代的特质,除了令阅读可以更加深入意外,比如书页的设计装帧等等,以及纸张的触感能给读者带来许多独特的体验。
“纸质书”的前路:今天依然有市场
无论是何种载体,阅读无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曾被人比喻为“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而纸质书阅读,在今天仍然重要。
“相对于看屏幕,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
对读屏时代阅读以及纸质书的现状,徐升国并不意外,但他认为,传统的纸书拥有市场,尤其是年轻人,在信息急速变化的时代,急需学习更新知识储备,除了阅读一些偏娱乐性内容外,对经典名著仍有刚性需求。
他也建议,无须把对纸质书的关注点放在“读屏”的“此消彼长”上,在提升数字化阅读和手机阅读的深度内容的同时,可以多举办有趣的读书活动,“加大读书活动举办力度,保持阅读的稳定乃至增长。”(黄芸、刘晨为化名)
(记者 上官云)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徐坤杰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科研实物入藏国博 |
“读屏时代”来了,你还会经常翻翻纸质书吗? |
李天飞精讲《西游记》 为孩子阅读经典搭梯 |
朵云轩推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展5周年特展 |
北京人艺春节档热闹上演《全家福》 |
此生不悔入沙海 勇担重任始见金——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群像 |
江苏苏州设立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 |
2020中意文化和旅游年将推出上百项精彩活动 |
西藏:让群众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
鼠年迎春特展亮相上海博物馆 |
研学成为甘肃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 |
九曲黄河灯阵展新貌 |
2020年央视春晚亮点多 |
“文化年货”下乡村 笔墨写就幸福来 |
品牌工具书《英汉大词典》试水知识付费 |
“唐探宇宙”:一个超级原创影视IP呼之欲出 |
年意 |
再老一点点 |
非常幸福 |
麻糖 |
在“字字珠玑”里 看首次“集体亮相”的容庚旧藏 |
其他可能的人生 |
两种声音 |
“读屏时代”来了,你还会经常翻翻纸质书吗? |
2020中意文化和旅游年将推出上百项精彩活动 |
台湾大学生徽文化研学营开营 |
良渚古城遗址进入“后申遗时代” 成浙江两会“高频词” |
朵云轩推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展5周年特展 |
架起与世界沟通桥梁“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在京启动 |
李天飞精讲《西游记》 为孩子阅读经典搭梯 |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科研实物入藏国博 见证王选陈堃銶伉俪情深 |
北京人艺春节档热闹上演《全家福》 |
《过年啦》:给孩子点亮回望五千年的一束光 |
专家研讨作家沈洋长篇报告文学:如何讲述扶贫故事? |
《中国文化通义》出版 多维度呈现传统文化特质 |
第三届京津冀戏曲院团新春演出季将启 |
曹植墓静卧在鱼山遗骨失落成遗憾 |
国图总馆南区等入选北京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 |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5月在江苏茅山举办 |
明清11个画派精品齐聚重庆 勾勒中国绘画面貌 |
山东非遗传人“花样忙年” 让传统文化浸润“中国年” |
从中国唯一的独龙族博物馆窥见“太古之民”的“千年一跃” |
辽宁马鞍桥山遗址首次发掘工作结束 出土文物1000余件 |
援古就能证今? |
过年脱贫女儿的信 |
演出市场供需失衡催生二级票务市场 如何良性发展? |
新疆剪纸传承人:用“非遗”迎新年 盼技艺代代传 |
2020《故宫贺岁》品味故宫里的浓浓年味 |
二级票务平台:现场演出市场繁荣的杠杆 |
画展频现抄袭作品,只因惩戒力度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