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12/06文汇报
手机查看
彭伟
今年是 “九叶派”诗人唐湜诞生100周年。3月25日《文艺报》刊出《与友追忆唐湜先生》,提及一件趣事:“九叶派”诗人陈敬容爱称唐先生为“唐胖子”。说来也巧,戏剧评论家陈朗先生的女儿们,却称唐先生为 “唐葫芦”。说起这个绰号的来历,我就想起现存如皋苇航书屋的一封信函。
大约在10年前,我造访朗素园(陈朗、周素子伉俪位于新西兰奥克兰西区的住处),从车库中捡到一封手示。素子老师笑言:“近来整理旧物,这信落在地上,既然被你捡到,正是缘分,就送你了。”此札甚短,迻录如下。
陈朗、范溶兄:
你们好!
我已于前周抵家,千头万绪,今日才能提笔作书。
在京多承您(当为“你”)们关照,上车也多蒙两位小姑娘相送,深为感谢!
接沈从文先生函,说已写了字,寄到和平里,乞代转来。
如有寄到出版社的信件,亦请转来为感!
老戴夫妇代为问好!
匆此
握手!
弟湜
10.5
陈朗与戏剧家范溶、《戏剧报》编辑戴再民,早已归道山,幸好护送唐湜上车的“两位小姑娘”——陈先生的女儿陈二幼、周三幼,尚可联系。她俩看到此信,开心地追忆起老室友 “唐葫芦”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几位《戏剧报》的老人平反后,陆续回到北京,住入贺敬之先生的旧房——“和平里”10区的一幢苏式小楼。唐湜、范溶合住一间,老戴夫妇与陈朗,各用一间。二幼、三幼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每逢周末,她俩便来和平里蹭住。男友送给二幼一只可爱的花猫,她一再嘱咐几位长辈,看好那只猫。不料夏天,唐湜去承德采风归来后“诗兴大发”,清晨便开门去阳台写诗。他拿着诗稿,读得摇头晃脑,不知花猫早已窜过纱门,逃之夭夭。二幼气得回回见到唐湜,都要向他索赔。因为唐湜的脸是圆圆的,睡觉又打呼噜,于是二幼借用谐音,“报复”他是“唐葫芦”。
唐湜有时也会和二幼、三幼聊聊诗歌。二幼至今还记得,唐湜谈到过顾工、顾城父子,认为两人都是诗人,但是路数不同。不过他对顾城的诗作,并不认可,尤其对他将长江比喻为一片裹尸布,很是不以为然。唐湜搬离和平里后,二幼收到一份花费三分钱邮费寄来的油印诗稿,上面留有顾城恭恭敬敬的墨迹:“请唐湜叔叔指正。”唐湜不在,二幼便顺手将诗稿送给了一位爱诗的友人。说来也是缘分,多年后,陈家移居奥克兰,二幼与顾城成了挚友。
唐湜后来选择返回老家温州定居。他喜藏字画,温州家中珍藏过沈从文、钱锺书、艾青、王辛笛诸人送他的书法。其中那幅请陈朗先生转寄而来的沈作是一幅长条章草,落款是 “拟祝枝山,书杜诗奉唐湜兄教正,沈从文习字时年七十有九”。沈从文79岁时是1981年,与二幼、三幼追忆此札的写作时间,基本一致。不过“杜诗”有误,实际上是李白的两首七律《山中问答》和《送贺宾客归越》。
我询问素子老师,唐湜那幅藏品何故先寄陈先生?她年事已高,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谈及自藏沈从文书法的来历:“沈从文书法极佳,尤善章草,荒芜的书箧中即有不少沈从文送他的字幅,所写内容大多为自作诗,荒芜随手检赠给我们一个长条幅,我们很珍惜……沈从文夫人张兆和,是我们忘年交文字学家周有光夫人张允和的三妹,允和二姐也曾以沈从文诗幅赠予陈朗。”陈朗、素子伉俪珍藏的两幅沈作章草长条幅,一幅取自周有光家,落款为 “张齐贤诗,沈从文习字,时八一年盛夏中,七十九岁”。此作与唐湜那幅沈作,写于同年,也有笔误,所谓 “张齐贤诗”,其实是宋代郑文宝的《柳枝词》。另一幅作品是陈朗后来从荒芜处获赠的,他非常珍惜。此幅作品未曾落款,正是素子老师所言的沈氏自作诗,名为“感事残稿”。诗名前写 “旧作”二字,因此作曾以“拟咏怀诗”为题刊于1980年4月的《花城》。但《感事残稿》与《花城》所刊略有文字出入,且有诗注,兹抄如下,以飨读者:
大块赋我形,还复劳我生 (庄子《秋水篇》)。虚舟触舷急,回飙坠瓦频。(韩非《呂览》)。风尘半世纪,幸存近偶然。日月长经天,生命浮沤轻。难进而易退(《史记》范蠡事),焉用五湖行。窃名贪天禄,终易致覆倾。黄犬空叹息,难出上蔡门 (《史记》李斯父子)。宜会子长意,笔下感慨深(《史记》叙李斯事)。时变世事改,经冬复历春。洛阳古名都,双阙入青云(拟《古诗十九首》意)。王侯第宅新,朱门金兽环。一时同仙去,惟传帝子笙。北宋名园多,民膏积累成。清渠连广厦,松竹百亩荫(《洛阳名园记》《洛阳花木记》)。牡丹“照殿红”,芍药“白缬”新。但乐西园游,易忘北狄侵。千载沧桑后,独乐特著闻 (司马光 《独乐园》)。不因花木好,相许还以人。
陈朗藏有黄宾虹、潘天寿、俞平伯、陆俨少诸家的书画作品,唯有这幅《感事残稿》长期悬于床前。每次去谒见他,我推开房门,眼前正方就是《感事残稿》。可见,陈先生格外钟爱沈从文的书作。如今,这幅《感事残稿》已由为唐湜送行的二幼女士收藏,也算有了一个新的好归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唐代腊日不喝粥 君王御赐“年终奖”北京晚报 |
《里昂的汉字》:海外华人的精神返乡光明日报 |
闽南大戏院:打造二线城市的艺术高地中国文化报 |
浙江永嘉乡村艺术团:掀起乡村振兴新热潮中国文化报 |
山东青岛:文旅融合让城市更具活力中国文化报 |
古籍文献修复技艺有了专属博物馆新华网 |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出版发行人民网-文化频道 |
《故宫贺岁》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上线人民网-文化频道 |
老少中青齐上阵:广场舞舞出对祖国的热爱中国文化报 |
爆款互动解谜书《谜宫》推出第二部北京青年报 |
长篇小说《高铁作证》塑高铁建设者群像北京日报 |
《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正式出版新华网 |
千年江寺变身大运河展示馆新华网 |
江西黎川:画出美好新生活新华网 |
文化墙上的童年记忆新华网 |
“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艺术沙龙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网 |
“最贵中国古代艺术品”背后赏石风尚如何跨越千年文汇报 |
在埃及,我被“求婚”了文汇报 |
莒有巨树文汇报 |
【古人有瘾】他经历过悲惨的生活 却交出了最好的人生答卷中国新闻网 |
姜昆:对外交流应隆重推出当代中国的创新文化中国新闻网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研讨会召开中国新闻网 |
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文学创作基地正式揭牌中国新闻网 |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专题美术作品展开幕:为“时代楷模”立像中国新闻网 |
上海电影译制厂公开翻译手稿 见证中国译制片的黄金时代中国新闻网 |
费德里科·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放映长沙影展启动中国新闻网 |
亚洲7国文物藏品在河北齐亮相中国新闻网 |
《问秦》将开启众筹 互动解谜书能否把读者拉回书本?中国新闻网 |
上译厂梳理公开《简·爱》《追捕》等上千部译制片相关档案新华网 |
北京诚轩2020年秋拍将启幕 齐白石多幅力作参拍中国新闻网 |
“云中情歌”主题下“共情·联接”展览北京开幕中国新闻网 |
“十三五”期间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中国网 |
姜戎新作《天鹅图腾》首发 刻画爱与美的主题中国新闻网 |
看见被隐藏的劳动北京晚报 |
国内第一本董其昌传记出版北京晚报 |
从“微观世界”中求史实北京晚报 |
跟郭锡良先生学古代汉语北京晚报 |
邱华栋写古代十侠客北京晚报 |
童趣研究院探索 儿童出版融合创新发展北京晚报 |
纸条上的名字北京晚报 |
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关系北京晚报 |
馄饨挑子北京晚报 |
守住安全底线 让文物“活”起来经济日报 |
云南将赛装节和文博会搬至线上 “云演绎”最美民族风中国新闻网 |
海南一明代古城遗址受损严重 考古专家吁加强保护修复中国新闻网 |
福建泉州:古法复原明代福船新华网 |
2020广州设计周开幕新华网 |
国家文物局就违法发掘古墓葬案件约谈山东淄博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网 |
剧场,从“文化地标”到为城市的精神“画像”光明日报 |
专访《风味原产地》制片人:甘肃羊杂让墨西哥观众想到自家烹饪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