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02/04新华网
手机查看
新华社昆明2月4日电 题:探秘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走进云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严勇
一个博物馆有“鱼”有“虾”,能带你穿越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进而窥探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的故事。这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探究竟。
这个博物馆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畔。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作为我国首个建在化石地遗址上的自然博物馆,该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其中尤以5.2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为代表,揭示了寒武纪时期的生命演化进程。
“在这里,几乎能找到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包括我们人类。”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介绍。
这就不得不提有着“天下第一鱼”之称的昆明鱼。陈泰敏说,这是他们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作为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昆明鱼是我们人类5亿年前的祖先。人类身上的核心器官,它都具备了。”
走进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条用有机柔性屏打造的“海底隧道”格外引人注目。不经意间,一个造型奇特的“大家伙”呼哧从头顶闪过,表现出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陈泰敏说,这个古生物叫“奇虾”,体长约2米,比当时的其他海洋生物都要大,堪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的“恐龙”。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听起来很遥远,真正揭开其奥秘却和37年前的“一锤子”有关。
1984年7月1日,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寻找高肌虫化石期间,意外发现了澄江生物化石群,“一锤子敲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神秘之门’”。
这一真实场景如今被复原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内。每当有家长带孩子进来参观,这里都会成为逗留时间较长的一个展区。
2020年8月,历时近6年建设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很快便成了各地游客到云南的一个“网红打卡点”。“我们利用VR、智能体感互动等手段,配合200多个多媒体视频,让高冷的化石‘活’起来,生动展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动场景以及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神奇。”陈泰敏说。
谈到办馆思路,陈泰敏坦言,澄江化石标本个体小、不直观,且寒武纪年代久远,相关的知识对大众来说显得高冷,因此,单纯展示化石并不能带来理想的观展效果。这让他们不得不转变传统思维,开始向现代科技手段“借力”。
“有了高规格的展示平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才能进一步凸显其价值。”陈泰敏说,在展陈方式上,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光电技术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通过化石物种复原、寒武纪海洋景观再现等方式,让“活”起来的化石将生命演化的故事“讲”给观众。
不仅如此,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还将历史上几次较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植入到展厅,将视角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转移到脚下的这片土地,呼吁人们保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其实,道理很简单,地球不一定需要人类,但人类却离不开地球。”陈泰敏说。
【编辑:田博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唐代腊日不喝粥 君王御赐“年终奖”北京晚报 |
《里昂的汉字》:海外华人的精神返乡光明日报 |
闽南大戏院:打造二线城市的艺术高地中国文化报 |
浙江永嘉乡村艺术团:掀起乡村振兴新热潮中国文化报 |
山东青岛:文旅融合让城市更具活力中国文化报 |
古籍文献修复技艺有了专属博物馆新华网 |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出版发行人民网-文化频道 |
《故宫贺岁》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上线人民网-文化频道 |
老少中青齐上阵:广场舞舞出对祖国的热爱中国文化报 |
爆款互动解谜书《谜宫》推出第二部北京青年报 |
长篇小说《高铁作证》塑高铁建设者群像北京日报 |
《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正式出版新华网 |
教育部印发指南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教材中国新闻网 |
看看北宋贤臣范仲淹怎样交朋友中国纪检监察报 |
文物牛陪你过大年|二十四,扫房子中国网 |
牛年看“牛”——上海博物馆推出牛年生肖文物展新华社 |
穿越46亿年来看你——走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新华社 |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光明日报 |
2021年“欢乐春节”活动线上传递春节文化年味新华网 |
国务院批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2022年申遗云南网 |
南京:城门挂春联 喜庆迎新春新华网 |
北京:2021年春节景观布置全部到位新华网 |
“欢乐春节”线上系列活动在法国拉开帷幕新华网 |
岭南与海派花鸟画交流展广州开幕广州日报 |
赏“居廉珍品”,品“撞水撞粉”广州日报 |
舞台“瞬间”化作纸上“永恒”广州日报 |
春到桃花涧广州日报 |
心灵除尘广州日报 |
名家金句广州日报 |
朴素文字唤起那时的美好记忆北京日报 |
北京人艺春节直播话剧现场演出北京日报 |
“单弦皇后”别舞台 弦韵蕙芳应犹在北京日报 |
9家院团百名艺术家带来44场演出北京日报 |
《猫和老鼠》大电影定档“闹元宵”北京日报 |
半世纪情谊见牛图北京日报 |
春联里的医者仁心北京日报 |
明亮的冬天北京日报 |
饺子里的亲情北京日报 |
过年的记忆北京日报 |
姑姑的致富路北京日报 |
别样“爆竹声”北京日报 |
太太和爷爷北京日报 |
春联送福北京日报 |
文物牛陪你过大年|二十三,糖瓜粘中国网 |
叩问反智时代中国新闻周刊 |
北京的“帽子城”从何而来?北京日报 |
直播间里品味非遗年俗新华网 |
这个寒假,首都青少年与艺术“云上相约”新华网 |
北京:非遗直播迎新春新华网 |
电视剧《山海情》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