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02/15成都商报
手机查看
《唐宫夜宴》“火出圈”背后
《唐宫夜宴》舞蹈节目
欢快的音乐声中,10多名身着盛唐服饰的少女乐师嬉戏打闹,为夜宴准备着节目……近日,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了,这支5分多钟的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节目中还穿插了水墨画,展示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国宝,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在微博上,#唐宫夜宴#这个话题词已经突破7000万阅读,而节目本身在微博的播放量也达到了千万级别。该节目的火爆,也连带着正月初一那天,河南卫视春晚成为了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
14日,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导演组希望立足中原文化,然后用时尚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包装,希望能够吸引年轻观众,“我们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活、情感和行为里去。”
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来包装 “火出圈”是意料之外
“真的像是画里的人活过来了!”“《唐宫夜宴》能出圈,完全是审美的古今融合嘛!”“为这群可爱的小姐姐打call!”……网络上,不少网友对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点赞。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支舞蹈由2020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女演员们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完美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说实话,节目火出圈完全是意料之外。”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介绍,最初在策划春晚的时候,为了与其他地方的春晚形成差异化,导演组决定做一个新的尝试,即立足中原文化,然后用时尚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包装,“现在看来,这个尝试是成功的。”
而除了《唐宫夜宴》,河南卫视春晚还有一个由方锦龙、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和0371乐队合作的音乐节目《新春国乐畅想曲》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方锦龙也是不少年轻人喜爱的民乐人,善于将传统音乐与现代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去年曾为英雄联盟S10全球总决赛表演过主题曲。
陈雷介绍,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导演组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使用年轻人常用的平台去了解年轻人的喜好等等。而这次河南卫视春晚邀请的合作嘉宾,也基本上都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比较受欢迎,又能跟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对象。
在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生活中
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谈及《唐宫夜宴》,陈雷认为节目在呈现过程中也表达了导演组希望传达的思想,使得这支舞蹈更像是一个融媒体产品,表达方式更加新颖,“它里面融入的元素比较多,有国宝、国风和国潮。”国宝,即是里面呈现的文物,包括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而国风和国潮,则是整个表演的氛围和环境。“呈现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了一点,时代需要新的东西,需要新的表达形式引领年轻人,通过新的形式让年轻人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
《唐宫夜宴》之所以走红,在陈雷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的点,“那些唐宫少女们打闹嬉戏的场景,会给你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你会觉得她们的一举一动就像我们今天的小女孩,又会觉得她们像从历史中走来一样。我们可以假想,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人性都是一样的。”
为体现唐代少女形象
演员们衣服塞海绵嘴里含棉花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体现丰腴的唐代少女形象,演员们身上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而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也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斜红”。
《唐宫夜宴》整个录制用了一天,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最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于是,观众看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歌舞被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节目中,参加夜宴的少女们如同在古画中穿行,背后的山水画时而变换,少女们就像在画中行走一样。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严雨程
【编辑:岳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唐代腊日不喝粥 君王御赐“年终奖”北京晚报 |
《里昂的汉字》:海外华人的精神返乡光明日报 |
闽南大戏院:打造二线城市的艺术高地中国文化报 |
浙江永嘉乡村艺术团:掀起乡村振兴新热潮中国文化报 |
山东青岛:文旅融合让城市更具活力中国文化报 |
古籍文献修复技艺有了专属博物馆新华网 |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出版发行人民网-文化频道 |
《故宫贺岁》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上线人民网-文化频道 |
老少中青齐上阵:广场舞舞出对祖国的热爱中国文化报 |
爆款互动解谜书《谜宫》推出第二部北京青年报 |
长篇小说《高铁作证》塑高铁建设者群像北京日报 |
《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正式出版新华网 |
天津:公共文化场馆年味足新华网 |
简牍千里寄相思新华网 |
北京:新春赏花灯新华网 |
书香假日新华网 |
滇王“存钱罐” 上演激烈“牛虎斗”新华网 |
沈阳:“文化宴”中品别样年味新华网 |
故宫“上新”!宫廷医药文物首次走出库房新华网 |
从“魂归故里”到佛首归来:石窟数字化保护仍在路上中国新闻网 |
吉祥喜庆 融入时代(文化脉动)人民日报 |
动起来、活起来、立体起来,年画涌动“新国潮”人民日报 |
说真的,为什么北方过节喜欢吃饺子?中国新闻网 |
《赢在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光明日报 |
在除秽驱疫中迎新岁过大年光明网 |
这些红色地标,新年缘何如此“红火”?新华网 |
庆丰收(纸本水墨设色)文汇报 |
牛年只有354天!关于牛年,还有哪些知识点?人民日报 |
常德桃花源:文化大餐带来火红的日子光明网 |
“隔着屏幕闻到文化味儿”光明日报 |
百样春节 千里民风北京晚报 |
胡同又闻年糕香北京晚报 |
过大年北京晚报 |
天津的春节北京晚报 |
东北过春节北京晚报 |
画溪的年北京晚报 |
征稿 征画北京晚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北京晚报 |
除夕迎财神 初二送财神北京晚报 |
元明赏灯北京晚报 |
敦煌藏文文献研究在中国日渐活跃:硕士博士加入渐成常态中国新闻网 |
海外流失文物“归晋记”:落叶归根再续中华文脉中国新闻网 |
牛牛牛!敦煌壁画中的“众牛相”新华网 |
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光明日报 |
亮相春晚的流失佛首 曲折的归国路成都商报 |
大年初一单日票房创新纪录!广州日报 |
精神过年广州日报 |
动静之趣广州日报 |
八旬画家姚钟华:设计两轮生肖牛票 见证36载变迁北京青年报 |
11.4亿人观看牛年春晚直播 技术更新吸引年轻人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