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02/20中国新闻网
上官云
手机查看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19日电(记者 上官云)前有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后有春节期间出圈的《唐宫夜宴》,今年2月份,唐代服饰着实惊艳了世人。
尤其后者,在仅有几分钟的舞蹈里,表现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也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展现大唐风华。
古典舞《唐宫夜宴》剧照。陈琳 供图
那么,唐代女性到底有着怎样的时尚品味?
时髦女子爱美妆
“一抹浓红傍脸斜”,很多人看完《唐宫夜宴》,不知不觉被其中的精致妆容吸引,也有复原“教程”在网上流行,比如“斜红”。
斜红是一种特殊的面饰。面妆之俗,隋唐五代十分盛行。古代女子虽没有眼下这么多种类的化妆品,但热爱化妆的心却没有丝毫减少。
简单说来,面妆分为画眉、抹粉、涂脂、妆靥、额黄、斜红、点唇等。斜红一般在眉鬓之间,以胭脂描绘而成。此外,唐代流行的美妆还有酒晕妆、泪妆等不同类型。
那时,唐代女性可以拥有一整套的化妆工具:背梳、小铜镜、小剪刀,还有盛放脂粉的“蛤蜊盒”。梳子也不仅仅是美妆工具,随手别在头发上,就是一件别致的饰品。
包括发型、饰品在内,她们对时尚的追求也早就是全方位的。仅就发式而言,初唐时,唐后宫女子多为反绾髻和单刀髻;盛唐时,较流行堕马髻、高髻等。
资料图:模特展示唐朝古装。 王小军 摄
为了体现女性的柔美,她们会在发髻插入簪、花卉和步摇等饰物,比起现在毫不逊色。
又潮又酷的穿搭
当然,化个好看的妆只是唐代女子时髦日常的一部分。她们对衣着同样十分讲究。比如大气的唐襦裙服。
据考证,唐代女子一般穿着衫、裙、裤,还有披帛等。对于平民女子而言,衫或者襦指的就是上衣,但衫一般是单层的,襦大多为双层,里面可能会夹杂一些棉絮等物。
这些服饰风尚并非一成不变。唐初期,女性日常大致穿着短衣长裙,继承了以往襦裙的式样。窄袖衫比较短,长裙往往拖到地,配合精心梳好的高髻,身形显得修长挺拔。
盛唐时,长袖外加短袖“混搭”一度成为时髦装束,然后再加一件“披帛”,十分好看。女子服饰尺寸则日益宽大,打破了之前传统服饰的封闭、隐忍。
唐高宗时期,出现了“大袖袒露装”,一改之前方领、斜领等式样,领口大且低。但这类打扮一般出现在宫廷、闺房等特定场合,并不是所有唐朝女子都这么穿衣服。
色彩鲜艳亮丽的裙子特别受唐代女子青睐,尤其是大红大紫等颜色,“石榴裙”便曾颇为流行,长安仕女游春时,用“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帷”。
资料图:此前,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妇女节”之际,以“大唐女神范儿”为主题披露了莫高窟中关于女性题材的经典壁画,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图为莫高窟第130窟《盛唐的女供养人-段文杰临摹》。敦煌研究院供图
可盐可甜,随时转换
这些酷酷的“唐朝胖妞”,时尚风格可以迅速转换,可盐可甜。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子可以参加更多社会活动,骑马或出行时,穿男装无疑更方便。
唐代墓室壁画或者随葬女俑中,均有反映女子穿男装的证据。而伴随着社会开化程度的加深,到唐玄宗时,女子着男装变得较为普遍。
开元、天宝之际,女子穿胡服者甚多。此外,《旧唐书》里说,开元初年,“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
也就是说,在开元初年,戴胡帽已经十分流行。胡帽一般指彼时西域传入的浑脱帽,材质有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等,其顶部略成尖形,有的会装饰各种珠宝,样式很多。
着胡服、戴胡帽,唐朝女子的这番打扮,于温婉秀美中又增添了几分潇洒与英气。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栏作者吴鹏便认为,喜好男装、戎装的习俗,尤其凸显了当时唐代女子对男女平等意识的追求,反映了她们社会地位提高的历史事实。
盛唐以壮硕而非传统的纤瘦为美,反映出彼时女性的自信与旺盛生命力,那些时髦的服饰便是其青春、快乐精神风貌的折射。这样的审美时尚,在当下或许也有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王雨萌
“雨水”:小楼一夜听春雨 万年如意好音来 |
《唐宫夜宴》火出圈:结合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生活 |
“最火春节档”背后,短视频营销战烽烟滚滚
|
西安地铁机场建设工地屡变“考古现场” |
穿男装、着胡服,可盐可甜的“大唐胖妞”有多酷? |
辽宁“云端”展演为民众献上春节文化大餐 |
秦俑发现近半世纪 中国考古百年亮点 |
2021元宵戏曲晚会将重现梅兰芳失传剧目 |
碰瓷还是巧合?边界在哪——从著作权法看抄袭事件 |
有传统文化、有温情故事、有沉浸式体验 多台卫视春晚各有好戏 |
读者变为用户,别掉进算法的“陷阱” |
复刻唐代生活场景的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上热搜走红 让博物馆里的汉唐舞俑“复活”
|
云南:“文旅年货”温暖外来务工人员 |
春来早!一起来看秦巴深山的樱桃花 |
名家笔下的那些春节“名场面”,这才是年的味道…… |
陕西省2020年发掘古墓3000多座 |
江西吉安:江中白鹭洲 古韵书院悠 |
牧民斯庆毕力格和他的岩画博物馆 |
鸟瞰“藏东明珠”——西藏昌都 |
人艺《茶馆》《哗变》经典重现 线上演出告别“无奈”迎来“品牌” |
2021年春节档电影票房78.22亿元 比2019年增长32.47% |
扶贫类影视:为脱贫攻坚增添一抹“亮色” |
就地过年带来“新民俗” 未来的年还可以怎么过 |
回眸流光岁月 |
因桥结缘 因爱坚守 |
票房破78亿! “史上最强春节档”够牛! |
打造“慈善潮州”新名片 |
逾百建设者春节坚守岗位 |
长假旅游收入近2亿元 |
线上演出告别“无奈”迎来“品牌” 线上线下融合路漫漫 |
《无依之地》:心灵史·精神谱·风情画 |
一个诗人对文学青年的忠告 |
插枝梅花迎新春 |
扫屋清心过大年 |
盘出王维诗中意 |
给井干爷拜年 |
诚信的快乐 |
我和短视频的故事 |
爱的录制 |
令人不快的搞笑视频 |
劳动之风不辍 |
酷酷熊垃圾投放人 |
线上演出告别“无奈”迎来“品牌” |
美术馆长假不打烊 市民争相打卡 |
陈木胜遗作《怒火·重案》定档暑期 |
《群山呼啸》再现宏大家族叙事 |
郑达个展呈现机器“生命特征” |
三大“软伤”五大“硬伤”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
第28届明斯克国际书展开幕 |
陕西省几个建设项目工地陆续发现几千座墓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