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拍摄的清东陵景区内的石牌坊雪景(无人机照片)。[详细]
2021年2月9日,北京,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在国博南展厅开幕。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分为与牛为伴、牛为艺源、春牛颂福三个单元,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系统展示牛的历史、[详细]
2021年2月6日,北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详细]
2021年2月7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村民在制作“挂门笺”。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挂门笺”属于民间刻纸,是中国民间工艺“三绝”之一,起源于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郯城“挂门笺”又称“挂门钱”“门吊子”“凿画”,是我国传统年节门(窗)[详细]
2013年1月3日,山东烟台,面塑艺人陶永广正在创作面塑作品。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详细]
2021年1月2日,北京,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4展厅、南1-4展厅旁的国博文创体验区全新亮相。在文创体验区,不仅可以挑选心仪的新年礼物,还可以现场体验互动AR,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字与海报,参与活动赢取小礼物。据了解,国家博物馆整合、盘活优秀文化资源,向世界传播[详细]
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由国家举办的第一所戏曲教育机构,最初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先生。展览通过五光十色的舞台剧照、琳琅满目的奖状奖杯、珍贵无比的黑胶唱片、传承数代的精美戏服[详细]
12月24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文华幼儿园开展“舞狮迎新年”活动,邀请民间舞狮艺人为孩子们表演舞狮,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舞狮艺术魅力,迎接新年到来。[详细]
12月22日,“海南稽古 南海钩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览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通过海南历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三个部分共300余件文物,呈现海南考古70年历程。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详细]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政府不断做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建设博物馆、引入文化公司帮助佤族同胞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其中勐梭镇秧洛村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生产的挎包、披肩、茶旗等形式多样的手工织锦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在保护民族技艺[详细]
一种具有吉尔吉斯斯坦民族风格的口罩近日受到民众喜爱而“走红”。这种口罩都是由棉花制成,绘有吉民族风格的图案,并经过高温蒸汽处理。设计师托尔戈奈告诉记者,民族风口罩于今秋在吉尔吉斯斯坦流行开来,并远销欧美市场。[详细]
2020年12月10日,在江苏省如皋市如城街道西城幼儿园操场上,家长和小朋友编织的草房子、草鞋、滑板车、花瓶、稻草人琳琅满目。当日,该幼儿园开展“稻草节”亲子主题活动。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玩乐欣赏中更好地了解稻耕文化,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详细]
2020年12月8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文化馆将95岁非遗画家张宗源先生的《水浒人物》《百子图》《金陵十二钗》长卷、《四大美女》《回爱》《四大人物》四条幅及《八仙过海》单幅共八件(套)作品纳入馆藏。[详细]
2020年12月9日,在宁夏银川,2020故宫系列活动,邀请故宫学院、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北方民族大学广大学子开展文化大讲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讲座上,单霁翔院长讲述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改革措施和实[详细]
2020年12月4日,北京,荟萃首届三山五园主题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内容涵盖绘画、摄影、文创,精彩呈现出三山五园文化风貌。展期自2020年12月4日起至12月11日。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