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12/23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查看
核心阅读:
我用了“画笔”和“钢笔”来写《艺术家们》,希望将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生活性情、创作感受和精神追求表现出来,让读者了解这些创造美的艺术家们是怎样生活的,也尝试用艺术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学科建立后,我们就可以大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拥有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队伍。这就是我深切期望的。
——冯骥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满载挑战和收获的2020年即将走到尾声。在岁末年终之际,人民网文娱部推出“文艺星开讲”年终特别策划——“收获2020”,邀请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人,聆听他们这一年的感悟与心声,回顾这段不平凡的时光,感受文化赋予人的精神力量。
第三期邀请的嘉宾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2020年,冯骥才依旧忙碌,他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结合,筹备建立相关学科;同时,他也深知被美照亮的幸福,深知文艺的精神价值。在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里,他将作家与画家两重身份融入其中——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冯骥才这“四驾马车”在今年仍风雨无阻、驰骋不息。
人民网文娱:2020年,您推出了《艺术家们》等多部新作。为什么今年您给文学的时间更多了?今后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冯骥才:相比往年,今年我给文学的时间的确多了一些。过去的20多年,我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文化遗产保护上,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今年我78岁了,爬山爬不动了,台阶超过30厘米也上不去了,不能像过去那样大江南北跋山涉水去保护文化遗产。当我回到书房的时候,不是我找文学,而是文学找我了。
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是我的“四驾马车”,对我来说都很重要。这两年我写了几本小说、散文,未来还会继续写。但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两方面,仍有许多非做不可的事。比如说我现在正为传统村落制作一个“保护清单”,在大学里建立文化遗产学的学科等等。只要我还有精力,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件必须做的事。
人民网文娱:您在《艺术家们》的序言中写道,“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融合作家和画家这两重身份?
冯骥才:对我而言,这两个身份并不冲突,在创作过程中,它们是自然相融在一起的。我最初的身份就是画家,也一直没有放弃画画。我对画家的所思所想,对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命运及价值追求都非常熟悉。
画家的思维是一种纯形象思维。画家对生活有独特的关注角度,对美的事物极其敏感,有极强的创造美的欲望。所以我用了“画笔”和“钢笔”来写《艺术家们》,希望将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生活性情、创作感受和精神追求表现出来,让读者了解这些创造美的艺术家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对美更加敏感,也尝试用艺术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人民网文娱:2020年可以说是文化遗产与新媒体、新技术亲密接触的一年。对于这些新技术您有怎样的看法?
冯骥才: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曾帮助我们做了许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说2010年中国民协与汉王合作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工程我们录入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包括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等等,字数超过8亿,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口头文学收集的原始资料。但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依靠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发自心底的关注和热爱。
人民网文娱:今年9月22日,您参加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回想起这次会议,您有怎样的感受?对于“十四五”时期文艺事业的发展又有怎样的期待?
冯骥才:参加这次会议时,我做了一个报告,主题就是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这也是我近期的主要工作。在“十四五”时期,如果我们能建立起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就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遵循科学的标准与规范,就要有专业人才,要建立相关学科。学科建立后,我们就可以大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拥有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队伍。这就是我深切期望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唐代腊日不喝粥 君王御赐“年终奖”北京晚报 |
《里昂的汉字》:海外华人的精神返乡光明日报 |
闽南大戏院:打造二线城市的艺术高地中国文化报 |
浙江永嘉乡村艺术团:掀起乡村振兴新热潮中国文化报 |
山东青岛:文旅融合让城市更具活力中国文化报 |
古籍文献修复技艺有了专属博物馆新华网 |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出版发行人民网-文化频道 |
《故宫贺岁》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上线人民网-文化频道 |
老少中青齐上阵:广场舞舞出对祖国的热爱中国文化报 |
爆款互动解谜书《谜宫》推出第二部北京青年报 |
长篇小说《高铁作证》塑高铁建设者群像北京日报 |
《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正式出版新华网 |
不止《大闹天宫》 “张光宇艺术12燃”大展解码艺坛先驱中国新闻网 |
读屏时代年轻人如何专注读书——来自第二届深圳书展的声音光明日报 |
陶庆梅:戏剧也需要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北京青年报 |
重庆:让红岩革命文物“活”起来新华网 |
国家文物局:突出考古和历史研究 生发文物保护新气象新华社 |
走近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徽墨千年 亦淡亦浓新华网 |
太极申遗、盲盒出海背后是立体的中国光明日报 |
“探墓短视频”走红,文保如何升级光明日报 |
改编IP作品如何避免“水土不服”光明日报 |
在对民生故事的书写中,维持世道人心的文化传统文汇报 |
夜鹭文汇报 |
送保温杯到“上”金条——谁来叫停畸形“应援”之风文汇报 |
名家名嘴带您观展看剧品西餐北京日报 |
抄袭剽窃者岂能成为“导师”北京日报 |
500余件展品解码艺坛奇才张光宇北京日报 |
“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将如约而至北京日报 |
纪录电影《澳门记忆》展示澳门今昔北京日报 |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极具活力光明日报 |
当纪录片住进图书馆光明日报 |
秦始皇到底长啥样?可能真长张鲁一那样……中国新闻网 |
《小艺的故事》两年邀请1200多位外来务工者及其家人观剧中国新闻网 |
昆曲《救风尘》登台:重启经典再现名剧中国新闻网 |
“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海外上线 民众可在互联网观展中国新闻网 |
2021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在京启动新华网 |
这五年,文化让生活更美好光明网 |
“送王船仪式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福建泉州召开中国新闻网 |
红学会会长张庆善:越剧电影《红楼梦》是“经典的改编,改编的经典”中国新闻网 |
浙江慈溪秘色贡瓷作品展在京开幕中国新闻网 |
广东举办医学专题邮品展 部分珍品首次展出中国新闻网 |
第21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将“线上+线下”演绎经典中国新闻网 |
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国新闻网 |
雅叶高速四川雅康段:全国首个“大熊猫”主题文化服务区亮相迎客中国新闻网 |
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战国秦汉宫城区域内的“后宫”区央广网 |
江西上高:擦亮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名片中国青年网 |
位列京剧“前后四大须生” 马连良有怎样的人生故事?中国新闻网 |
国家出版基金遴选资助5700多个优秀出版项目新华网 |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览全方位呈现“水陆”考古成果中国新闻网 |
孔子何故说出“是可忍孰不可忍”解放日报 |